查看原文
其他

顾小清:教育信息化进入数字化转型重要时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在线学习 Author 何曼

身处技术加快更新、新概念频出的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需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在热点炒作的杂音中保持理智,避免盲目,抓住符合教育规律、满足教育需求、安全有效的准绳,理性推进和落实。


技术在不断发展,与教育的融合也不断加深。近年来,从“三通两平台”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从技术引领“课堂革命”到助力区域智慧教育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不断深化、质量不断提升。在教育部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看来,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顾小清表示,很大程度上,教育新基建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基础,智慧教育则契合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目标。以智能技术实现智慧教育的路径,即以智慧教育为目标追求,在数据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数据驱动效能,实现教育形态、教育服务、教育治理的全方位赋能和综合性变革。


以数据效能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线学习  

您长期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研究,请谈谈您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的看法。


顾小清: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教育部长怀进鹏近期强调“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我认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首先,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速推动了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特征。其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边实践、边研究的事业,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地显现出来,并需在工作实践中寻求解决。在国家和区域整体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是技术应用常常以项目方式推进,而未能成为教育实践中的常态。这一方面凸显出信息化建设推进应用的有效机制尚不完备,另一方面反映出教育信息化建设未能遵循教育业务的逻辑,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


在线学习  

如何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构建教育云服务体系,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顾小清:“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因此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怀进鹏部长讲话强调,要“示范引领、成熟先上,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示范引领和试点机制,做好教育数字化建设推广应用探索,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发展标准化、成果品牌化,大力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资源云服务体系可以看作是怀部长所指示的示范。近期,“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更新上线,平台资源丰富,且对外开放扩容、全面免费。平台在设计时兼顾了教育水平的城乡、地区差异,拓展了普适性,同时还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资源的个性化订阅、智能推送推荐、精准检索等功能。平台上线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变革优化,为教育数字化实践提供了优质、均衡、丰富、便捷的资源支持,也为构建云服务体系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对于如何进一步以云服务促进数字化转型和实现治理现代化,还需在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借助教育数字化转型机遇,推动教育数字资产的互融共通。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已经实现了统筹优化,但对于教育数据的效能挖掘依然有限。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以数字化转型为目标引领,研究规范教育终端标准,推进多元终端互联和兼容,推进各类教育资源的融合应用,鼓励开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引领示范。

二是深化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逐步建立对接教育场景的数字化模型。教育具有复杂情境性,对教育多元场景的数字化建模是发挥教育数据效能、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其一,加强深度理解教育业务的研发力量,通过对教育场景业务模型的抽象,建立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流程模型;其二,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商的教育业务属性,能利用智能算法对具体教育场景进行关键维度、因素、特征抽取,构建匹配典型教育场景的数据模型,并与相应的数据集进行对接;其三,能根据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的不同需求及场景特征,提供相应接口,实现自动化的数据分析服务。


智能教育是推进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线学习  

您提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从传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乃至未来指数时代的必然选择。那么,何为智慧教育?人工智能在其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


顾小清:教育具有时代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在不断寻找与调整自身的功能与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也牵引着人类教育向智慧教育阶段转型和演进。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通过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简言之,智慧教育的根本要义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

从这个理解来看,智慧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代表了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求,而它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真正”的实现程度。智慧教育倡导与主张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与创新品质为追求,体现为一种教育方法,倡导采用新的评估模式,在评估方面体现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与发展性,同时呼吁全新的教育环境,引导并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我认为,智慧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现,正是由人工智能技术的“能为”所带来的。


在线学习  

您的项目研究分析认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是智能教育。请问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有哪些区别?


顾小清:智慧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应用也极为重要。我们团队将智能教育作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从本质上讲,智能教育是技术使能的教育:智能技术不但使学习环境更丰富、灵巧,也让机器在某些方面具有类人甚至超人的智能。有了智能技术的帮助,教师可以专注于其所擅长的情感类、创造类工作,这种人机协同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师与机器各自的优势得以放大。借助于这两方面的优势,智慧教育才成为可能。智慧教育本质上是由智慧教育理念引领的:先进的智慧教育理念决定了智慧教学法的模态,不同的模态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这些技能需要智能环境的支持才能实施。可以看出,智慧教育自顶而下贯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道—法—术—器”四个层级(“道”主要为教育理念,“法”为教学方法,“术”为应用技能,“器”为技术条件),而智能教育自底而上走向“道”的境界。


在线学习  

作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智能教育将如何达到智慧教育的境界?


顾小清:作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智能教育在“器”层级可为智能环境的搭建提供智能技术的支撑;在“术”层级可为智慧教学技能的施展提供智能机器助手;在“法”层级可使深度学习方法成为新型智慧教学法,助力于智慧人才的培育。

一要确立人机协同的底线思维。机器主要负责重复性、单调性、例规性工作;教师负责创造性、情感性、启发性工作,适合机器(智能技术)做的事让机器去做,适合人(师生、管理者、服务者等)做的事让人来做,适合于人机合作的事让人与机器一起做。

二要累积生态化的智慧学习资源作为支持。智慧教育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理念。因此,学习者是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智慧课堂已将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升级为“学材”+“习材”,而智慧学习空间还需加入另一重要学习资源——“创材”。其中,“学材”作用于知识的传授,“习材”作用于知识的内化,“创材”作用于知识的外显和迁移。

三要构建“教法—技术—文化”平衡的智慧学习生态。智慧学习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智慧学习空间(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中,学与教群体(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与所在的空间及空间中的资源(设备、设施、工具、制品符号、内容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法—技术—文化”系统。

四要培养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每一轮教育改革或教育环境的变化都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教育的出现与渐进发展同样为教师能力构成注入了新的要素。

五要建立面向智慧教育理念的评价指标。智慧教育概念代表人们对于未来教育的美好追求,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教育信息化发展更需要坚守以人为本


在线学习  

在当下教学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信息化生态环境?


顾小清:教育的初心是对人的培养。教育信息化技术,应该是以符合教育规律、满足教育需求、安全有效为原则。怀进鹏部长在教育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活动中的讲话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推进思路,体现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应仅从基础设施上发力,还应把应用需求摆在优先突出位置,以应用需求驱动教育信息化实践落地,建立健全应用机制和服务体系,激发师生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内生动力。一要深入分析相关主体的切实信息化需求,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与应用能力的提升,贯彻落实“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二要遵循教育业务驱动、需求导向的应用推进思路,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切实需求,提供技术服务、问题反馈内容等跟进应用的配套机制,持续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应用,以全面的服务和实际的成效让师生主动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三要在热点炒作的杂音中保持清醒,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资本、商家、媒体甚至部分学者热衷于追捧技术热点,炒作新的技术概念,造成教育信息化领域热点频仍,而缺乏深刻改变教育教学的技术沉淀。比如资本炒作出来的元宇宙概念,在新的包装下大行其道。对热点的炒作忽视了无热点但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经验的沉淀和积累,对热点的追捧也遮蔽了教育信息化的本真价值,徒增了很多安全风险,显现出技术进校园审核制度缺乏等问题。


在线学习  

您对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未来发展的期望是什么?


顾小清:如果说长远的发展前景是实现智慧教育的理念,那么我对当下数字转型阶段的期望,则是发挥教育数据的赋能价值,建立师生数字轨迹,以便在学教管评等业务场景适配师生需求,促进智慧学习生态的完整塑造。

我们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系统工程。身处技术加快更新、新概念频出的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需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在热点炒作的杂音中保持理智,避免盲目,抓住符合教育规律的、满足教育需求的、安全有效的准绳,理性推进和落实。首先,要杜绝资本对技术热点的炒作;其次,要鼓励应用创新,也鼓励教育应用的沉淀和经验积累;再次,要倡导媒体和研究者关注一线有成效的深度应用,展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提质增效应用示范;最后,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开展不同场景、不同层次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运用长周期、跨领域、多学科的实证方法记录、描述、研判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社会影响,从个人、组织、社会等维度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前瞻性治理举措,助力教育信息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教育部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2年4月刊(总第80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